省遗-麻将胡了pg

非遗项目查询
当前位置: 麻将胡了pg
>公共服务 >文化服务项目 >非遗项目查询
省遗--湖州山歌
发布日期:2021年12月01日
来源: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(湖州市文物局)
字体:【 】

湖州山歌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南宋胡仔的《苕溪渔隐丛话》,云:“竹枝歌云:‘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棹歌声,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情却有情’,余尝舟行苕溪,夜闻舟人唱吴歌,歌中有此后两句,余皆杂以俚语……”稍后于胡仔的谈鑰在他所编的《嘉泰吴兴志》中引用了胡仔的这段话,接着说:“今之舟人樵子往往能歌,俗谓之山歌,即吴歌也。”

从民间文学角度看内容包罗万象、内容丰富湖州山歌,之所以共用一支“四句头”羽调式“山歌调”,其原因与本地方言有密切关系。明·徐献忠《吴兴掌故集》:“湖人语音多缩为商音,杂出徵声……又杂出羽,凡地气囿人而声以通之,皆不能逾其常。”人们在吟、叹自身心情、身边事物甚至哭丧时形成的曲调,往往自然与“四句头”山歌相符。其中较为经典的文学内容逐渐定型,以口传方式在湖州广大地区世代传承,而成为独立的民歌体系。

历史上很少有人将湖州山歌记录成文。20世纪末的十大集成普查时,湖州市所属各县区分别将当地湖州山歌编辑成册。

山歌调

湖州山歌的曲调只有一种,即“山歌调”。其基本乐句为两个上下句组成的四句,调式为民族羽调式,第二、第四句落调皆落“6”音。旋律总的走向是下行,最高音一般出现在第一句,最后落在较低的音。

例:

基本节奏为较自由的散板,格调委婉,抒情、叙事皆宜。

文体

湖州山歌的文体以“二、二、三”的七字句为基本格式,句前可“加冠”,字句间常用俚语衬字,每句末尾必是三字结构,称为“三字煞”。一首山歌,最短的一般是四句,句数多的则根据内容而定,但均以四句为段落。

如:(基本句)

正月 梅花 早逢春(二、二、三,句尾“三字煞”)

南堂庙里看戏文

红男绿女巧打扮

放生桥头闹盈盈

(实际演唱)

正月(么)梅花早逢(啊)春

南堂庙里(去)看戏文

(只看到)红男绿女(么)巧打扮

放生桥头(么)闹盈(哎)盈。

“兴、比、赋”是湖州山歌最常见的表现手法。“兴”,用于山歌的首句,往往不直接与内容相关,如用“正月梅花、二月杏花、三月桃花”等作为不同段落的开头;“比”,即比喻。用明白易懂的事物来传词达意,如“你是天边月,我是水底星”;“赋”,主要用来叙事。另外,“谐音、双关”也是湖州山歌的特色之一。

内容

湖州山歌内容包罗万象、丰富多彩。大致可分为劳动生活歌、情歌、风物歌、劝教歌、谐趣歌、叙事歌等。

劳动生活歌,主要反映的是旧社会劳动人民受压迫、受剥削,辛勤劳动却依然缺衣少食的生活状况。

如《做荒年》:“头蚕白肚二蚕僵,八月中秋盼苗秧;鱼塘逃得滑塌光,卖掉老婆完钱粮”。

劳动生活歌主要有《长工歌》、《机房山歌》、《荒年山歌》等。

情歌,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。它主要表现男女青年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,大胆追求自由恋爱、婚姻的思想行为,其中最多的是表现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表白。

如《十二只香袋》中唱道:“……第四只香袋四角尖,送你情哥勿要钱;郎给铜钿姐不要,青纱帐里值千钿……”。

另有《十里亭》、《五更想郎》、《望郎山歌》……等。

风物歌,主要内容为叙述自然、历史、人物、风俗、物产等客观事象。

如《南浔商号歌》中“正月梅花闹新年,大红染坊‘吴聚源’;‘恒泰’酱园‘开泰’当,吃茶要到‘一洞天’。杏花开来二月天,生漆颜料‘陈慎源’;‘久成’京货生意好,‘荣记’大土好洋烟……”。

另有《十只哨船》、《三十六码头》、《游白雀山歌》……等。

劝教歌,主要内容为讲解做人道理,劝善惩恶,进行道德教化。如

《花名宝卷》、《香烟山歌》、《十二把骰子》等。

谐趣歌,主要以夸张、荒诞的内容编成歌词,使人从中得到乐趣。

如“山里来个大姑娘,大呀大得无商量;脚尖头上做戏房,两边还好摆茶房。左脚趴拉城隍山,右脚踏拉钱塘江;东一踏,西一踏,踏出两只大兜滨”。

叙事歌,讲述完整故事的山歌,一般篇幅较长,以爱情故事为主。主要有《刘二姐》、《赵圣关》等。其中《刘二姐》长达2400余句,是湖州山歌中的珍品。在2008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,又在吴兴区埭溪镇镇水村发现了叙事山歌《韩家二娘》(见辅助资料41页)。

由于湖州山歌是人们的口头文学创作,带有原发性、即兴性特点,故其数量难以确定。建国以来湖州市各县区、乡镇历次普查中都有代表性作品收集,分别收入《民间文学集成》和各种书籍资料中。



网站地图